成员馆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迄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其前身最早为1934年4月设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之图书馆 。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0年7月,7个单位的图书馆正式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
     在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已发展成为一个建筑风格独特、馆藏内容丰富、设施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舍由南校区图书馆、北校区图书馆和水保所专业分馆三部分组成

    南校区图书馆格调现代,北校区图书馆古朴典雅,二者将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图书馆大楼“图书馆”三个金色大字为时任全国人大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为本馆亲笔题写

经过七十余年,特别是合校以来的建设,我馆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已经达到国内高校图书馆先进水平,内部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便捷,已初具现代化、数字化图书馆的规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现有建筑面积32104平方米,阅览座位2768个,其中电子阅览座位468个;目前,图书馆目前有纸本图书230.8万册(其中外文图书184600册),电子图书725万册(除电子书外,还包括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文献类型),中外文数据库133个。目前,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贯通古今中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相溶合的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目前,我馆已建成了图书馆局域网,以100M带宽交换到桌面的644个信息点均能通过校园网与Internet连通,电子阅览室座位588个,全部对师生开放;采用安装了江苏汇文自动化集成系统和RFID图书自助借还书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自动化、自助化;提供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网络检索、多媒体阅览、参考咨询、文献信息定题服务、信息编译和分析研究等多项服务,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并承担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文献检索教学工作。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我馆一直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研究,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的学术团队。馆内学术研究风气浓厚,及时跟踪国内外图书情报界的前沿发展动态,结合我馆实际开展科学研究,2000―2011年期间,图书馆共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23项,获奖10项。图书馆专业人员分别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以及《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59篇,获奖97篇,其中12篇论文获中国图书馆年会论文一等奖。共有10人次在全国重大学术会议上,做过主题发言或专题学术讲座,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我馆现有工作人员136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82人、博士2人、硕士9人,高级职称2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图书馆周开放阅览98小时,网上阅览全天候24小时开放,为全校3万多名师生不间断提供图书资料和科技信息服务。
     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是图书馆发展、壮大和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源动力,近年来,我馆先后进行了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同,先后与美、英、德、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换关系,与国内数十个单位建有资料关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现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指导委员会委员馆、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分会委员馆、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副理事长馆、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之一。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集服务、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自建馆至今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书馆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实现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组织机构
     图书馆设有北馆流通阅览、南馆流通阅览部、采编部、信息咨询部(教育部查新站)、技术保障部、办公室和水保所专业馆五部一室一分馆。

历史沿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随着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原西北农业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在杨陵的创办,这所高校的图书馆也开始了它艰难的创业历程。建馆初期,全馆只有7名工作人员,馆舍面积数百平方米,馆藏图书仅有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图书馆及其农学院图书室接收来的四百多册,馆内设施设备十分简陋。在随后的几十年,在杨凌地区先后诞生的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前身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1952年)、原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前身西北水工实验室(1954年)、原水土保持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1956年)、原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65年)、原西北林学院(1980年)、原陕西省林业研究所(1980年)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都组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图书情报资料机构。1999年,随着2所大学与5所科研院所合并成立新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7个单位图书情报资料机构合并组建而成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正式诞生。
一、原西北农业大学图书馆
(一)初创时期(1935-1949年)
     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于1932年。1934年4月,国民政府在陕西武功张家岗校址举行了教学大楼的奠基典礼,宣告我国西北第一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图书馆也在此时期进入了筹备阶段。
     1932年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奉国民政府令停办。适值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案,即将劳动大学农学院的农场及一部分图书仪器拨归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由于运输过程中损失,初期仅接收(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图书馆及其农学院图书室移交的图书451册。
     1935年8月,李仪祉先生将其于1932年在陕西省立高级中学(西安)创办的水利专修班移至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同时带回一批书刊。
     1936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招生,辛树帜教授担任校长。他在担任校长期间,有“三宝”之说。主要是抓三件事:一是聘请名教授,二是充实图书、仪器,三是为学生毕业后谋出路。建校初期,经费相对充足,辛树帜教授又比较注意节约开支,大部经费都用来购置图书仪器。有次曾亲自赴当时的北平购置图书仪器,开支达十万元之多。
     1936年7月,图书馆正式开放。学校任命黄连琴先生为图书馆主任,另有员工5名。同时在《西北农林(创刊号)》上公告了图书馆《阅览及借书规则》。当时学校仅有教职员工108名,学生101人。
     同年,学校成立图书馆委员会和购置委员会,黄连琴同时兼任两会的委员。同年12月,图书馆工作人员达到9名。图书馆面积561平方米,设有一个书库和两个阅览室。
     1937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教学楼(原农专大厦)建成,图书馆搬至一楼东南角,馆舍面积有较大的增加。
     1938年,图书馆接收了由前西安临时大学移交的中文图书87册。此期间,图书馆除购进部分图书外,还接收了辛树帜校长和石声汉、傅斯年、顾颉刚等教授、学者赠送的一批图书。为避免战争损坏,学校将部分重要图书迁往陕南沔县存置。
     1939年4月,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职员工达到250名左右。随着国立西北农学院的组建,图书馆亦随之更名为国立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当时有可容纳15000册图书的书库和60个座位的混合阅览室各一个,有过期期刊、线装书库各一个。另外,图书馆还购进全套《国闻周报》及《东方杂志》、《万有文库》第一、二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正编各一部。此时,图书馆馆藏图书已达40073册。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长期处于不安定状态,图书馆人事变动频繁,工作无所进展。当时虽然收赠、购进一些抗日宣传读物,但经常遭到“查禁”、“封存”的禁锢。1940-1941年期间,日寇飞机三次轰炸学校,死伤学生多人。图书馆所在的农专大厦(即今3号教学楼)也中弹数枚,部分建筑受到相当大的破坏。
     1945年至抗战胜利后,图书馆曾先后接受国外赠送图书3批,并补充抗日战争时期所缺期刊数种。
     1949年5月20日,学校解放。此时图书馆馆藏图书达41707册,其中期刊合订本1676册。
     新中国成立之前,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柱,虽历经了战乱袭扰,但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馆藏图书资料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例如,分类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和《中国十进分类法》等,这些都为日后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发展壮大时期(1950-1978年)
     图书馆在这一时期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馆藏文献数量急剧增加,1978年馆藏文献总量已经超过52万册,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13倍;二是明确了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的作用与地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图书馆业务机构,制订了各项管理制度;三是图书馆基础业务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业务与服务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扩大;四是独立馆舍的建成,为全面提升图书馆文献保障能力创造了条件。尽管在1966-1970年期间,图书馆出现了停滞状况,但图书馆不断发展壮大的总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1、快速发展阶段(1950-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高等学校也得以快速发展。解放初期,西北农学院全校仅有教职员工608名,至1966年底,全校教职员工已发展到1169名;在校学生由解放初期的585名发展至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2194名。
     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图书馆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56年馆藏总量近170000余册;1961年馆藏总量达到258000余册;1965年馆藏总量达到310000余册,全馆工作人员也由解放初期的6名增加到32名。
     同时,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上世纪50年代图书馆范世伟主编出版的《图书分类法》在国内图书馆界具有一定影响;编印的《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即“字帖式著者号码表”)为省内外一些图书馆所采用; 1954年由院长辛树帜发起邀集十余位教师参加,在图书馆成立了“祖国农业遗产研究小组”,后改名为“古农研究室”,利用馆藏的一批古籍农业文献资源开展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另外,60年代图书馆的书目索引编制也取得了明显的服务成效。

在内部管理与服务环境方面,图书馆也有了较大变化:
     1951年5月,图书馆设主任1名,综理馆务,1名主任馆员辅助主任处理馆务,下设编目、出纳、阅览、期刊四部分,分别由5名馆员负责,2名工人协助工作。另有书库1个;混合阅览室1个,连接书库,陈列期刊200册;参考室1个,藏书2000册;期刊报纸储藏室1个以及公共阅报处1处。
     1956年,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以及教育部有关条例,学校加强了对图书馆的领导,将原来图书馆由教务处领导,改由一位副院长领导。1957年1月,学校决定将图书馆改为由副院长直接领导的处级单位,副院长王振华兼任图书馆馆长。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得以确立,并延续至今。
1957年,学校正式成立图书馆委员会,图书馆委员会委员大多由学校当时的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委员会主要负责图书馆发展与建设等重大事项工作。
     同年,图书馆内部设置办公室,在办公室下分设采访、编目及流通阅览三个组以及参考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政治书籍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显微复制品阅览室,文艺书籍实行开架借阅;制定了图书借阅规则、各阅览室阅览规则和期刊及学生参考书的使用办法等一些图书馆基本的规章制度。同时学校决定将以往的图书经费按系分配的办法改为由图书馆统一管理使用。
     1964年冬,新的图书馆大楼建成,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图书馆”馆名。新馆坐落在校园正中央,由主楼、侧楼、附楼3 部分组成,总面积8100 平方米。新馆的建成使用,使馆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面积比解放前增加了15 倍之多,馆内设施全部更新,工作人员也增至23人。新的图书大楼共设置了各专业阅览室10个,通用阅览室3个,阅览座位共870席。1965 年初,图书馆全部搬入新馆大楼,并于2月28日举行了开馆仪式。院党委陈吾愚书记在开馆仪式上对图书馆今后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为了改善教师的阅读学习环境,学校对新馆大楼教师阅览室全部配备皮软椅,为当时全学院内办公学习的最好配置。
2、工作停滞阶段(1966-1970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国家带来了一场浩劫,图书馆也难以避免的受到了影响。“文革”初期,全馆除留1名老年同志看守外,其余人员多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所幸的是由于图书馆为独立馆舍,未受到大的冲击,图书、期刊、资料等馆藏资源保存完整。
3、恢复发展阶段(1971-1978年)
     按照中央1971年出版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办好图书馆”、“要积极整理藏书,恢复借阅”的指示精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陆续从“五七干校”返回。这一时期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整理与恢复业务工作,成为国内较早恢复图书馆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之一。
     1971年,为了迎接第一届工农兵新学员的到来,图书馆对馆藏30余万册藏书以及接受的原陕西工业大学8万多册图书全部整理就绪;同时还修订了部分规章制度,整理布置了7个阅览室,重新恢复图书期刊资料的订购、搜集工作,完成了恢复开馆的各项准备工作。1974至1976年学“朝农”(朝阳农学院)开门办学,图书馆成立了校外教学基地工作组,专门负责校外基地巡回送书,送书到点、站。
     1978年,图书馆对馆内机构进行调整,宣传报道组改为宣传咨询组;期刊阅览室转由报刊组管理;科研处“科技情报室”划归图书馆统一领导;内部书改由流通组管理。同时还增设外文期刊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增设咨询项目,设专人负责组织答疑解难,代查文献资料。同时还创办和编印《科技情报参考》、《国外科技资料》、《科技资料》、《图书通讯》等情报资料方面的刊物。与此同时,《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始。图书馆统一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中外文图书资料,各项业务工作逐步实现标准化管理,并得以较快发展。
     1974年4—5月间,图书馆对《汉语拼音著者号码表》进行全面修订和检验工作。因当时省内外的图书馆索要的较多,因此,在印出后,先后发送至全国320多个图书馆,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时期,由于图书馆工作快速恢复正常后,读者服务有了较大拓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光明日报报道。陕西日报以“为教学科研铺路——记西北农学院图书馆”为题,对图书馆“热心服务、咨询解疑难、定位阅览、册册新书见精神”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全面发展时期(1979-199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面展开,科技情报服务成为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科技文献检索的服务与教学方面成效显著;图书馆管理改革和自动化技术应用成为这一时期图书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1979年,西北农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这一时期,学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各项工作迅速恢复与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图书资料工作意见”的精神,图书馆开展了健全图书馆决策机构和以部室设置体制改革。
     1979年7月,图书馆下设办公室(包括宣传咨询工作)、采编组、流通组、报刊组、情报资料室、古农学研究室等3室3组,各室主任由校党委统一任命,为校内科级干部。
     1982年,学校恢复成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图书资料情报工作的咨询机构。委员会委员包括主管图书馆工作的院长、图书馆馆长、办公室主任以及各系部关心图书馆工作的正副系主任或副教授以上人员担任。1987年11月,学校新一届图书情报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由校长张岳教授担任,冯世良副馆长任秘书。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1987年开始,图书馆进一步加快了改革步伐,从办馆思想、服务理念等方面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形成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1987年,学校全面开展了各类人员定编工作。为了适应这一形势需要,图书馆将以往的各业务组(室)改为部,将性质相近的业务,统一归口管理。除办公室外,设有采编部、流通阅览部、期刊部、情报咨询部、技术部等部室,并在情报咨询部下附设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室。各部室主任、副主任由学校任命制改为馆长聘任制。同年经学校批准,作为试点单位试行了双向劳动优化组合,各业务部主任、副主任改由图书馆聘任,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员和聘任,并制定了图书馆岗位职责和考核办法。
     从1997年5月起,图书馆开始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考核、奖惩规定。经过调整后的部室分别为采编部、流通部、期刊部、文献信息服务部、技术部、办公室。另外还通过民主推荐、领导考核、调换竞争、择优上岗的形式,先后举行了7个岗位28人次参加的考试,调整工作岗位20余人次,调整的范围基本涉及到全馆各个工作岗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工作量增大,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图书馆整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这一时期,逐步开展了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核心的服务工作,加快了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进程。
     1981-1987年,图书馆利用世界银行第一期教育项目贷款,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技术设备,开展了图书馆管理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1987年2月,图书馆受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委托,主办了首次全国农业情报电子计算机系统建设研讨班,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室、高等农业院校情报室、国家专业情报机构等40余名负责同志参加了研讨。
     1992年,图书馆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进入了开发研究阶段。从1994年4月,计算机流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图书馆对1975年以后入藏的中文图书实现了计算机借还和开架借阅。该系统投入使用在全国农业系统图书馆工作中走在了前列,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中文图书的利用率。
     1990年9月,图书馆购置AGRCOLA光盘检索数据库一套,1991年3月成立文献检索室和计算机光盘检索室,开始提供计算机检索服务。图书馆情报服务项目有:跟踪定题服务,专题文献检索服务,编印“信息简报”专题书目索引等,服务项目已扩展到校外。1998年5月,图书馆建成拥有一个28个光驱的光盘塔和16台计算机终端的光盘网络检索系统,不仅可以在系统内通过16台终端检索本馆的18种中外文数据库,而且可以检索国家图书馆60多种大型中外文光盘数据库。
     1999年4月,图书馆建成多媒体网络电子文献阅览室,并与校园网连通,通过中国科研教育网可查阅因特网上有关信息。光盘检索网络和多媒体网络电子阅览室的建成和运行,为师生进行课题研究、科研立项、科技成果鉴定、撰写学术论文、电子文献阅览、因特网信息查询提供了快捷全面的服务。
3. 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推进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这一时期,在积极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结合工作实践,开展业务研讨活动,根据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增设新的服务形式,其中在推动农业系统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方面作用最为显著。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献大量增加,文献需求日趋显著,人们获取信息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加大,文献信息检索活动开始从人们的科学研究、科学交流中分离出来。1982年7月到1985年10月,图书馆先后受全国高校图工委、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作委员会、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委托,为全国农业系统、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系统举办参考咨询、文献检索短期讲习班、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培训课等。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员包括全国19个省市农业系统以及陕西省高校图书馆共约200名学员。
     1983年5月,图书馆被选定为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副主任委员馆;中国农业图书馆协会决定由西北农学院、吉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业大学五院校的图书馆联合编写“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为农业系统图书馆举办检索培训做准备
1986年6月,经学校批准,图书馆成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教学室,文献检索课列为选修课。9月,受陕西省高校图工委委托,图书馆举办全省高校系统“文献检索与利用”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文献检索课在全省高校的创设与发展。
4.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图书馆业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从1987年开始,图书馆开架借阅图书增加到占馆藏总量的30%,其中对教师和研究生进库选书全部开放,图书馆周开放时间从50多小时提高到70小时。
     1989年,由于读者到馆人次和图书借阅量大幅提高,为解决经费短缺,书源不足,图书馆开展了文艺书刊的代租和有偿服务,实行“以书养书”。虽然由于后续管理措施没有跟上,曾一度产生了一些弊端,但这项工作仍深受读者欢迎。
     1979年以后,图书馆恢复并开展了国际交换工作,并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与美、英、德、法、日、东南亚等16个国家与地区建立了交换关系, 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西北农学院图书馆列为该组织直接建立联系的藏书单位。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术研究一直比较活跃,在省内外图书馆界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学术研究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解决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在1980-1986年期间,连续举办了7届图书馆业务研讨会。具不完全统计,截止1999年,共发表涉及图书馆各研究领域论文253篇,出版教材、专著11部。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特别奖一个,62届国际图联大会征文优秀论文1篇,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科研成果2等奖1项,西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2等奖1项。获各级学会成果奖、论文奖72篇。发表论文中载《中国图书馆学报》6篇、《情报学报》1篇、《大学图书馆学报》3篇。
     1995年7月,农业部批准图书馆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96年7月,陕西省科委批准图书馆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86年5月,图书馆接受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检查团来校检查1981年以来图书馆贯彻执行高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情况,检查结果评价良好。1989年3月顺利通过陕西省高校图工委评估检查,图书馆被评为优秀馆。1998年2月,陕西省教育工会授予图书馆部门工会“先进集体”;3月,陕西省图书馆学会授予图书馆“学会工作先进集体”; 1999年9月,图书馆被评为学校1997-1998和1998-1999学年度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集体。
二、原西北林学院图书馆
(一)图书馆组建与业务规范阶段
     西北林学院于1979年10月成立,其前身为西北农学院林学系。西北林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80年10月,其前身为西北农学院林学系资料室,系处级编制,直属学院领导,李天笃教授为图书馆首任负责人。建馆初期,图书馆在该资料室的基础上,逐步购置图书,增添资料,开展少量流通业务。
1981年9月,图书馆下设办公室、
(二)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与服务业务全面拓展提高阶段
     1998年7 月,为了实现馆藏中文图书流通自动化管理,全馆职工利用暑假将20余万册图书进行了清查整理、贴条码、加磁条、排架、倒架以及计算机录入等多项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此方便了读者,极大的提高了馆藏中文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采用本馆职工王立宏编制的图书馆采访、编目、流通管理软件,组织实现了图书馆采编、中文图书流通计算机管理。使图书馆的业务管理与读者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1993年,图书馆开始建立“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经济林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系统地收录了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枣、柿、板栗等16个主要经济树种的期刊、论文、专利、标准文献的题录及摘要,累计库存达15000余条。2003年该数据库被列为“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共享服务系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随着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以及服务手段和条件的逐步改善,图书馆对师生员工服务的方式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展。主要开展有以下几方面工作:
1.外借服务:对教师和毕业班学生实行开架借书。1997年实现了图书流通微机管理后,对全校学生全部实行开架借阅。
2.阅览服务:设立了新书阅览室、现刊阅览室、参考工具书阅览室、过期报刊查阅室,实行开架或半开架阅览。
3.检索咨询服务:设有文献检索室,收藏与学院各专业对口的国内外主要检索刊物和参考工具书1000多种。1995-1998年购置计算机13台,打印机5台,其中激光打印机2台,光盘塔1台。同时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始进入全国林业科技信息网络,成为中国学术期刊检索咨询二级站。可向师生提供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检索服务。
4.读者教育:一是对新生结合入学教育,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介绍学院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和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二是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藏书,提供各种服务,传递科技信息。三是从1987年开始,根据国家教委文件要求,对本科大学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该课程在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及实习等方面达到了上级的要求。
5.复制服务:1986年购置了复印机进行复印服务。1995年以后添置了打印机等现代化设备,使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手段更为快捷方便。
为了加快图书馆现代化建设,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形势,建馆以来,历任馆领导都非常重视本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在职培养、短期进修等形式,先后培训20多人,其中5名大专毕业,4名本科毕业,1名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另外,图书馆还鼓励职工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截止1999年,全馆职工在各类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自编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3套,完成院内研究课题2项并分别荣获三等奖,撰写教学讲义2本。1998年6月,为了加强图书资料统一管理,学院撤销各系资料室,统归图书馆管理。与此同时,图书馆还与全国400多个单位建立了情报资料交换关系,并参加了国际林业协会。
三、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情报期刊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于1956年成立,同年设立图书室,后又成立了资料室,图书室和资料室分属所办公室和业务计划处。1966年,水土保持研究所照相室合并到资料室。1979年,水土保持研究所将图书室与资料室合并成立情报研究室。情报研究室的成立,解决了图书与情报资料工作对期刊需求上交叉的矛盾问题,统一了领导,理顺了关系,加快了各方面工作的进展。1995年,水土保持研究所情报研究室更名为情报期刊研究室。
     建所初期,所长虞宏正教授非常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工作。早在国立西北农学院担任教授期间,他曾多次督促学校对有关重要的化学期刊杂志以及过期刊物予以顶购。来到水保所担任所长以后,他同样重视图书资料的采集工作,曾经一度亲自选择部分图书、期刊进行订购,现今水保所分馆中有关化学和土壤的国内外资料收集与保存比较丰富,与他的支持与关心密不可分。据有关学生回忆:虞宏正经常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几乎所有与化学有关的杂志他都翻阅过。同事或学生去询问问题,他可在他房内的书架上从众多的图书中随手抽出所用的书,翻出所要的内容;或者告诉你到图书馆去查某一本书,有时甚至告诉你在哪个书架上。
在该所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情报期刊室逐步形成了以黄河中游农、林、水、牧综合考察报告,黄河中上游水文资料、地形图、航测照片,以及胶体化学、水土保持、土壤类图书为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为水保所的科研工作和创新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水土保持研究所资料室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所内灰色文献收集和对外交换获取。对当时收集的图书与资料,工作人员只是做了简单的登记,没有进行严格规范的分类与编目。1965年,结合社教工作,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到农村蹲点,与科研人员一起搞样板田,并提供图书、资料服务。针对科研工作需求,资料室从兰州部队购买了一批底片,冲洗出数千张黄土高原航测地形、地貌照片。这些航测照片成为资料室所藏资料的主要特色之一。
     “文革”开始后,图书室、资料室的业务工作改归生产组领导,图书室和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此时有所增加,对现有的图书、资料进行分编整理成为这一时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展的主要工作有:一是按照重新编写的“水土保持资料分类法编目法”,把建所以来的馆藏资料分类编目,制作目录卡片和书本式目录;二是把1万多幅地形图和航测照片登记、造册制作卡片,有序纳入保险柜;三是对图书、期刊按照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编目规则分类编目,整理上架,并一直沿用至今。
     1979年,水土保持研究所情报研究室成立后,业务工作除了图书、期刊的采编与流通阅览服务外,还编制了大量的二次文献,开展了文献翻译与定题服务。1981年,水保所图书情报楼建成。情报研究室设有中文期刊阅览室、外文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参考文献阅览室、文献检索室。所有书刊实行开架借阅。图书情报楼的投入使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另外,当时的资料室还编译了《水土保持译丛》(内刊),编印了《水土保持简报》(内刊),该“简报”后改名为《水土保持通报》,并于1981年7月公开发行。1982年《水土保持通报》从资料室分出成立了编辑部。
     1989年后,情报研究室开始建立“水土保持题录数据库”,1992年被收入“中国数据大全”,到1993年有16000条记录,成为当时少有的专题数据库之一。1995年,开始购入中文期刊数据库,同时建有“中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机构数据库”和“水土保持研究所学位论文数据库”。1996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百所联网计划中,情报期刊室接通了互联网,实现了网上馆际互借、外文检索、信息传递,开始SCI、EI、ISTP检索服务。
四、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农经信息研究所
     1952年,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后,即成立有图书室。1958年,西北农科所更名为中国农科院陕西分院以后,图书室归属办公室秘书科。60年代初,陕西分院成立了情报资料室,随后与图书室一起合并组建图书资料组,归属办公室。随后由于参与外面的活动逐渐增多,图书资料部门对外称图书馆,内部没有馆、室之分。1976年,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科研服务组改为科研生产处,科研生产处下设情报资料室。情报资料室由图书室(馆)、资料室和摄影美术组三部分组成。
     1979年12月,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成立陕西省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下设图书馆、情报研究室、编辑部、印刷厂等单位。1981年,在中央领导王任重同志的关照与陕西省委副书记章泽的亲自过问下,情报所图书情报楼建成并投入使用。搬入新楼后的图书馆下设中外文图书期刊库、工具书阅览室、外文检索期刊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情报研究室下设资料室;编辑室下设《陕西农业科学》编辑部和《国外农学——麦类作物》编辑部。
     1987年,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情报所内成立“陕西省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与情报所并行运作。1990年,陕西省农科院将照相室并入情报所,照相室对院内十几项科研课题和院内重大活动进行了录像,其中录制完成的土壤肥力监测站建设,受到各方专家的好评。1991年,又将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划分为“中国AGRIS西北分中心”、农业科技信息资料室和情报研究室,咨询中心主任由所长兼职。1995年3月,情报所更名为陕西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1997年7月,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将陕西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与陕西省农经、区划研究所合并成立陕西省农经信息研究所。
     早期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一直得到当时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任所长和业务副院长的俞启葆研究员对图书资料的建设工作相当重视。每当图书室采购图书资料遇到经费不足问题时,他都想方设法予以保证。图书室在征订外文原版图书和期刊时,一般都要经过他的亲自审定。另外,据李振中回忆:俞启葆经常将自己所得的稿费拿出来交给图书室购买图书资料。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所内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以农业类为主,其中西北地区农业区划、农业气象资料较为齐全,工具书收藏有一定特色。1990年底,情报所图书馆馆藏文献已经达到194911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30288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9722册,内部资料44135份。图书馆初期采用职工顾千若编制的图书分类法分类图书,60年代改用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图书目录从1套增加到5套,其中读者目录3套,公务目录2套。另外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订采购标准和规范。
     图书馆当时开展的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有:一是提供正常的图书资料借阅服务;二是对科技人员提供参考咨询服务;三是在科研人员下乡时,将编制好的图书资料目录、编写的科技小册子、图书资料送下乡,并在有条件的点建立“小阅览室”,同时根据他们的需求定期下乡更换图书;四是采用蹲点方式,深入一线,同科研人员在一起,深入了解生产、了解需求;五是编印《西北农业丛刊》等刊物,主要面向全省及西北地区发放。由于服务工作比较出色,当时陕西分院图书馆在陕西全省科研单位图书馆中成为唯一一个“陕西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的成员单位。
     “文革”前期,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被分流到各研究所,仅留一两人留守。1972年,图书馆恢复工作,隶属院机关的科研服务组管理。
     “文革”后期,中央领导王任重同志在陕西省农林科学院生活和工作过四年多。在此期间,他经常来图书馆借书,先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全集,他几乎是一集一集的详细阅读,这种读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1976年后,情报资料室编辑出版《农业科技译丛》。1985年2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研究与宣传工作,陕西省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编辑部,公开发行了《农业科技信息》,把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的加工分析与宣传、为科学研究与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从而打开了封闭的局面,扩大了对外交流,促进了研究工作的开展。
     1987年,经农业部批准,陕西省农科院在情报所设立了中国AGRIS西北分中心。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为AGRIS农业文献综合目录数据库提供英文文献题录和参与中国农业文献综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检索服务。1991年,陕西省农业科技情报研究所尝试性开展科技查新工作。1994年,情报所被批准为陕西省农业科技项目查新认证机构;1995年5月又成为农业部科技成果查新认证机构;同时还成立了相应的科技查新组(检索咨询室),开展了部分科技查新和咨询服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所共撰写发表图书情报学论文60余篇,获奖论文数篇,其中1篇获国际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集,论文集在北京和美国分别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
五、原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新技术信息研究室
     1940年,中央水利实验处武功水工实验室成立;1950年,更名为西北水工实验所,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综合性水利水电机构,隶属于水利部和陕西省水利厅,以水利部为主;1956年以前,西北水工实验所已设立有图书室;1950年,西北水工实验所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76年10月,西北水科所情报研究室成立,主要开展图书期刊借阅和情报研究工作;1993年,情报研究室更名为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科技信息研究室;1998年2月,科技信息室并入水科所新技术信息研究室。
     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的馆藏文献中,黄河中上游水文资料,水工实验报告等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解放后出版的水利科学图书期刊收集比较齐全。在初期的图书管理中,水科所图书室采用工作人员朱富中总结的“四角号码法”进行编目和排架。1974年后,图书室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书次号用种次号。1985年,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建成图书情报楼,设有数个阅览室,所有书刊资料实行全开架借阅,阅览座位80个。除书刊借阅外,还开展了文献编译、情报调研、科研项目声像录制等服务。1988年,图书借阅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六、原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图书情报室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1965年搬迁来陕后,与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所的植物分类研究室、小麦远源杂交组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所。并建立了图书室和资料室,馆藏图书8000余册。
     1966年2月,图书馆和资料室研究隶属所业务处。1979年,图书馆和情报资料室迁入植物标本楼,开展图书外借、期刊阅览、文献编译、参考咨询、定题服务等。1980年2月,陕西省科学院党组撤销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原处室机构,设置独立的图书情报室。1991年,西北植物研究所图书情报室更名为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图书情报室。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图书情报室已经形成了以植物分类学、小麦远源杂交遗传育种、秦巴山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植物细胞工程研究领域的图书资料为核心的专业文献收藏体系,其中植物志的收藏为西北地区该类图书收藏最全的单位之一。其中《秦巴山区植物志》8册、《黄土高原植物志》5册2套为自编,属本所经典藏书。西北植物研究所图书室从1965年起就使用《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分编文献,书次号采用自编的著者号码表。
     图书情报室除为科研人员提供正常的图书服务外,还为本所的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和在研项目提供了大量的文献检索、定题服务。此外,图书情报室还编辑印刷有《植物学文摘》(年/3期)、《西北植物研究所图书馆新书通报》(年/5期)、《西北植物研究所科研论文题录集》(1957-1987)和《麦类作物文献译文集》等刊物。
七、原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一)图书情报资料机构变迁情况
     1958年,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隶属中国农科院陕西分院,当时该所已设立有图书情报资料组、隶属所秘书室;1964—1968年,隶属所办公室;1968—1972年,隶属所革委会;1973—1979年,隶属所办公室。1980年,图书情报资料组改名为图书情报资料室。
     1980—1984年,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后,图书情报资料室隶属所科研科;1984—1998年,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将图书情报资料室改为林业情报研究室,隶属所科研科。同年省林业厅批准成立陕西省林业科技情报中心,挂靠在林科所,与林业情报研究室合署办公;1998年,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林业科技信息室;同年11月,林业科技信息室改名为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1986年,图书情报资料室从陕西省农科院迁入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址时,设有图书流通、期刊资料、情报调研、计算机应用等部门和《陕西林业科技》编辑部;1995年,陕西省林业厅批准将“陕西省林业科技情报中心”改名为“陕西省林业科技中心”。其职责为:(1)负责全省林业科技信息工作、培训林业科技信息人才,健全林业科技信息工作网络。(2)健全林业文献资料数据库,开展林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并从事有关研究开发工作。(3)编辑出版《林业科技动态》,合编《陕西林业科技》。(4)完成省林业厅交办的工作;1998年11月,情报研究室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二)文献信息与情报服务开展情况
     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馆藏以林业文献为主,引进的林业信息数据库包含了1939年以来来源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林业文献信息40万条,成为其特色资源。图书资料室的图书最早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分编文献,后来改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书次号用种次号。
     从1973年起,图书资料室编辑出版《陕西林业科技》。该刊从1982年10月改为“限国内发行”的正式刊物。1988年4月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从1988年开始,情报研究室开展了信息资料文献的计算机管理,研建了《林业科技文献数据库林业科技成果数据库》,该数据库于1994年获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受澳大利亚国际开发援助署资助,林业情报研究室建立了林业信息光盘检索(TREECD)工作站。1994年5月TREECD光盘检索系统正式安装,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为国际农业和生物科学中心(CABI)在我国资助建立的第三个TREECD工作站。1996年,陕西省科委批准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情报研究室具有科技成果查新权。1996年3月到1999年,共完成林业科技成果查新29项,其中成果鉴定13项,报奖3项,立项13项。

图书馆的职责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的职责主要是:
一、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二、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
三、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
四、做好流通阅览、资源传送和参考咨询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五、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六、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七、积极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促进事业的整体化发展。开展各种协作、合作和学术活动。
八、负责图书馆的安全、保卫工作。
九、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领导职责
一、馆长职责
1.领导全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及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
2.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主持全馆日常工作,领导制订图书馆的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及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审定重点书刊、电子文献资源与设备的购置。
3.领导各部(室)的业务行政工作,制订改革措施,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4.负责全馆职工队伍的建设,负责人事、职称评定、聘任、考核和人才培训及人才引进等项管理工作。
5.领导和组织馆内外的学术研究交流和馆际协作等事务工作,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6.定期向主管校长、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全馆职工总结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7.主持召开图书馆业务、行政会议,决定重大事务。
8.负责全馆安全保卫工作。
9.担任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全校的文献信息建设、服务和协调的领导工作;
二、副馆长职责
协助馆长做好分管工作,对馆长负责。
三、党总支书记职责
1.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保障监督作用。
2.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图书馆重要事项,支持馆长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3.加强图书馆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指导党支部开展工作。
4.领导图书馆的思想政治工作。
5.负责馆内处、科级干部的推荐、选拔、考察、培训工作;科级干部的教育管理和考核工作;部室主任的选拔、培养、考核和监督工作。
6.领导图书馆部门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馆务公开工作。
四、党总支副书记职责
党总支副书记协助书记作好分管工作。


各部室职责
一、办公室职责
1.处理全馆日常事务、对外联系和接待工作;
2.协助馆领导起草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和工作总结,组织会议和全馆性活动;
3.负责全馆文书、收发、人事、宣传、财务及各项统计工作,管理馆网站、档案、考勤,供应图书馆业务用品和办公用品;
4.负责图书馆国有资产的管理;
5.收集读者意见,协助各部室改进工作;
6.负责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落实和督办;
7.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8.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9.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北馆图书借阅部职责
1.负责图书的典藏调配、藏书布局、排架倒架;
2.负责读者咨询、导读;
3.负责图书借阅及相关设备设施的管理;
4.负责书库及阅览室环境的日常管理;
5.收集并反馈读者需求信息;
6.负责藏书清点、图书修补,参与图书剔旧;
7.负责毕业生离校手续的办理;
8.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9.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
10.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11.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南馆图书借阅部职责
1.负责图书的典藏调配、藏书布局、排架倒架;
2.负责读者咨询、导读;
3.负责图书借阅及相关设备设施的管理;
4.负责书库及阅览室环境的日常管理;
5.收集并反馈读者需求信息;
6.负责藏书清点、图书修补,参与图书剔旧;
7.负责毕业生离校手续的办理;
8.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9.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
10.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11.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期刊阅览部职责
1.负责中文报刊的采访、编目、阅览、典藏及清点;
2.负责读者咨询、导读;
3.负责阅览室及报库环境的日常管理;
4.负责馆藏中外文期刊书目数据库建设、维护与更新;
5.本校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或分编加工等;
6.负责各类报刊信息收集;
7.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8.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
9.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10.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电子文献阅览部职责
1.负责读者电子阅览咨询与指导,处理读者用机过程中技术问题;
2.负责本部室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3.收集读者对数字化文献信息的需求与建议,并反馈给相关部室;
4.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5.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
6.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7.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六、学科信息服务部职责
1.承担校内外科技立项、成果鉴定等查新服务;
2.面向教学科研,开展专题文献信息推送服务;
3.负责文献传递服务;
4.负责科技论文收录、引用检索;
5.负责读者参考咨询;
6.为学校领导、科研、人事、学科等部门提供学校及专家发表论文情况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7.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8.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和归档;
9.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10.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七、读者培训教育部职责
1.负责文献检索课的教学;
2.开展数据库使用宣传及读者培训;
3.承担图书馆利用教育;
4.负责图书馆馆情讲解;
5.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6.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和归档;
7.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8.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八、文献资源建设部职责
1.搜集各种资源信息,开展藏书补充调查;
2.负责建立健全资源财产帐,负责票据的报销和保存;
3.负责文献资源采访、分类标引、主题标引、著录、加工和一次调度;
4.负责机读目录数据库及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
5.制定本馆编目及分类政策,分类依据方法和编目的统一程度、计划等;
6.负责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7.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8.负责本部室业务资料的统计、分析、上报、归档;
9.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10.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九、技术保障部职责
1.负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及相关设备的管理、维护工作;
2.负责图书馆局域网及网站后台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3.负责读者数据库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4.承担特色数据库建设相关工作;
5.解答数据库使用过程中读者的咨询;
6.开展相关图书情报科学研究及部室业务研究工作;
7.负责图书馆办公用机的维护维修;
8.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9.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安全保障部职责
1.负责全馆的安全保卫、清洁卫生、馆内绿化等管理工作,重点做好防火、防水、防盗工作;
2.负责图书馆水、电、暖、办公设备等基本设施的维护、报修等日常管理;
3.负责保安人员的日常管理;
4.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十一、水保所专业分馆职责
1.负责采购期刊、图书,完成书刊的分编、加工与典藏工作;
2.负责期刊阅览、过刊库管理和图书、资料借还工作;
3.办理读者借阅证、离所手续、新书报道等工作;
4.负责文献传递工作和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维护;
5.负责读者参考咨询、培训、文献检索、学科化服务工作;
6.负责“水土保持研究所机构知识库”系统维护、框架构建、数据加工、组织管理工作;
7.负责本部室各项业务的统计、分析、上报和归档,依据科研用户需求开展理论研究和服务创新;
8.负责本部室的安全及环境卫生工作;
9.完成馆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部室主任职责
一、办公室主任职责
1.负责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协调安排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
2.协助书记和馆长组织全馆性活动,安排有关工作及会议;
3.负责对外联系和接待工作;
4.负责沟通各部(室)工作;
5.组织实施图书馆规章制度;
6.按照图书馆发展规划,拟定本馆人员编制、岗位设置、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及组织实施;
7.馆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部室主任职责
1.在馆长领导下,根据本部(室)职责范围,主持本部(室)日常工作,并承担一定的业务工作;
2.负责本部(室)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做好本部(室)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3.拟定本部(室)工作计划,经审定后组织实施;
4.根据业务工作规范和有关规定,制定(或修订)本部(室)业务工作细则、操作规程、工作定额等规章制度;做好本部(室)的各项统计分析工作,按规定汇总上报;
5.负责拟订本部(室)的机构设置、编制和岗位职责,报馆领导审定后,按规定聘任或解聘本部(室)工作人员;
6.根据全馆整体安排,拟订本部(室)人员的培养计划并安排实施,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7.按照学校规定及考核办法做好本部(室)工作人员考核工作,提出考核意见,拟订本部(室)有关分配办法;
8.做好本部(室)的安全防卫、清洁卫生、馆容建设等工作;
9.馆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读者入馆须知
第一条 图书馆是读书学习的文明公共场所,读者须凭校园一卡通,通过门禁通道入馆;未办校园一卡通的职工凭工作证、教师证、退休证,校外读者凭介绍信和本人工作证按门卫指定的通道入馆。衣着不雅观者,谢绝入馆。
第二条 不准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宠物及食品入馆;不得在计算机和电气设备周围喝水及饮料;严禁在馆内吸烟和用火。
第三条 读者随身携带的衣物、书包等物品,请放入存包柜(货币、票证、手机、数码产品等贵重物品请随身携带),存包柜请自行加锁。存包柜是为方便读者临时使用的公共设施,不得私自长期占用。
第四条 提倡文明阅览。读者在馆内不可影响、侵犯他人的读书学习权益;不准随地吐痰,废弃物请放入垃圾筐。
第五条 读者在馆内阅览期间,应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共财物;有困难或问题可找工作人员寻求帮助
存包柜使用须知
为了方便读者,图书馆在一楼北大厅设有存包柜。为维护读者利益和个人财物安全,请读者自觉遵守以下规定:
第一条 图书馆存包柜用于读者入馆前存放书包、文件夹等不适宜带入阅览室的个人物品。为防止个别人长期占用存包柜,请读者每天晚上22:00之前,务必将所存物品取走,不准过夜。图书馆每天闭馆前会同安保人员强行开启,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承担。
第二条 为保证个人物品安全,请勿将贵重物品放到存包柜中,如违反规定,发生被盗事件,责任自负。
第三条 存包柜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及其它违禁物品。如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后果,将由安全保卫部门追究存包人的责任。
第四条 读者使用存包柜时请爱护公共财物,不得敲击、刻画、撬损存包柜,人为造成存包柜损坏的,由损坏者赔偿。读者存包时请记清自己的存包位置,不要误取别人的物品,误取别人的东西未及时退回者将由学校保卫部门按偷盗物品处理。
第五条 如有钥匙丢失或落在存包柜内的情况发生时,请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联系,切不可私自撬锁,否则造成存包柜损坏的按人为损坏赔偿。
读者借阅规则
第一条 校内读者持校园一卡通即可借阅书刊资料。外单位读者凭馆际互借证或介绍信借阅。读者进入独立的阅览区(室)时,必须出示本馆制发的借阅证(未办一卡通职工凭工作证、教师证、退休证,校外读者须持单位介绍信和本人工作证),并签名登记。
第二条 本馆收藏的文献除密集书库、特藏文献和舆图室为闭架借阅外,其余全部实行开架借阅。读者可自由取阅,阅后请将书刊放在阅览台或还书车上,由工作人员集中上架。
第三条 特藏文献、检索工具书刊、期刊资料、舆图以及专供阅览的图书等,概不外借,仅限在阅览室内查阅。若读者需要复印,须填写复印单,押证借出,当班归还,不得携出馆外。因特殊需要经馆领导批准借出的书刊资料,逾期不还或污损丢失的按本馆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条 借还书规定
1.借书:在职教工、研究生每证限借图书共10册,借期60天(文学类除外);大学生每证限借图书共4册,借期30天;其他读者每证限借图书共2册,借期30天;文学类图书每证均限借一册,借期30天。如果读者尚有逾期未还借书、欠款或停借期未满,则不能继续借书。
2.还书、续借:读者所借图书资料,到期应主动归还(还书日期逢法定节假日顺延);到期前5日可以续借一次,续借期15天;如果所借图书有其他读者预约,或者读者尚有逾期未还借书、欠款,或者该书已经续借一次,则不能续借;借出图书虽未到期,本馆如有特殊需要,则发出催还通知,被催还的图书须尽快归还,不能续借。
3.预约借书:凡读者急需而馆藏已借完时,读者可通过网络或者直接到出纳台申请预约(文学书不预约),图书馆负责将书刊催还并通知预约读者(电话、电邮、图书馆主页)。读者须在通知发出三日内到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过期不予保留。
4.停借:读者因违犯图书馆规章制度的相关条款,从而影响到其他读者的借阅权益,图书馆将予以“停借”处理。在停借期间,该读者只有进馆阅览的权益,其它权益均被停止,直至“停借”期满为止。
第五条 凡教学、科研急用而本馆未入藏之书刊资料,可向有关借书处提出,按本馆《馆际互借制度》办理或者通过本馆“文献传递”服务方式获取。
第六条 读者要注意爱护书刊,如有污损、撕页或偷窃行为,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关于污损、丢失、偷窃书刊资料的处理规定》处理。
图书阅览区(室)阅览规则
第一条 读者入区(室)阅览图书时,书包不得带入室内。
第二条 读者需登记后方能入室阅读。
第三条 图书阅读后应将图书放回原处。
第四条 室内图书概不外借,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将书刊带出。
第五条 爱护图书,不许在图书上乱写、乱画和撕页。
第六条 如需复印,可在区(室)内使用自助复印机,持一卡通按照操作要求进行。
第七条 保持室内安静,严禁大声喧哗。
第八条 注意环境卫生,维持架面图书整齐有序。
第九条 不允许用任何方法强占座位。

期刊阅览区(室)阅览规则
第一条 读者入区(室)阅览图书时,书包、自带书刊不得带入室内。
第二条 读者需登记后方能入区(室)查阅期刊。
第三条 期刊阅读后应将期刊放回原处。
第四条 区(室)内期刊概不外借,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将书刊带出。
第五条 爱护期刊,严禁撕页、开天窗。
第六条 如需复印,可在区(室)内使用自助复印机,持一卡通按照操作要求进行。
第七条 保持室内安静,严禁大声喧哗。
第八条 注意环境卫生,维持架面图书整齐有序。
第九条 不允许用任何方法强占座位。
参考工具书区(室)查阅规则
第一条 读者需持证登记后方能进入区(室)查阅。
第二条 区(室)内参考工具书概不外借,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将书刊带出。
第三条 读者在查阅、检索过程中如有疑问可直接咨询当班工作人员。
第四条 文献检索实习课下课时,参加实习的同学应当主动协助工作人员清理桌面,将所用工具书归架。
第五条 保持室内安静,严禁大声喧哗。
第六条 注意环境卫生,维持架面图书整齐有序。
特藏文献库查阅规则
第一条 图书馆特藏文献包括:线装古籍图书及民国集萃、解放前报刊(含合订本)、黄河中上游水文气象及农林区划资料、本校教职工著作、研究生学位论文、有收藏价值的赠书等。
第二条 本馆特藏文献仅供查阅,概不外借;未经同意一律不许拷贝、拍照。
第三条 本馆特藏文献按其使用情况,本校教职工著作和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开架阅览,其余实行闭架查阅,阅毕将书归还原位。闭架文献押证查阅,由管理人员提取,阅毕后须交还给工作人员归架。
第四条 本馆收藏的善本书,一般不提供查阅。读者如无特殊需要(版本内容校勘),只提供相同内容的其他版本查阅。
第五条 读者查阅线装古籍图书时,请保持双手清洁,小心翻阅,不得折页、掐页或舔唾液捻翻书页,不得使用蘸水器,更不能在书上勾划涂抹及其它污损图书的行为。
第六条 读者在抄录线装古籍资料时,只准使用铅笔;抄录其他特藏文献资料可使用签字笔,不准使用毛笔、蘸水笔、钢笔和圆珠笔等,以免污损图书。
密集书库借阅规则
第一条 读者应向工作人员提供准确信息,一般应由工作人员入库取书,经读者确认后,押证办理借阅手续。
第二条 读者如需进入书库自己查找所需图书,应经工作人员同意,并在工作人员指导,在指定区域查找。
第三条 读者进入密集书库,不得逗留时间过长,工作人员有义务进行提示。
第四条 读者在查找图书时,不得随意拿放图书,如果不能将拿下书架的图书归架,应告知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归架。
第五条 读者借出的图书应按时归还,如须续借,应在工作人员处办理相关手续。
第六条 读者还书后,工作人员方可退回所押证件。
电子文献阅览区(室)阅览管理规则
第一条 本区(室)专门负责本馆电子文献及各种虚拟馆藏文献(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览及文献检索课实习工作。
读者需持一卡通上机,读者在上机后,须认真按照“计算机操作须知”的要求操作,不得随意变更计算机软硬件设置;未经许可,不得私自安装其它软件。违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停借、通报批评的处罚。
第二条 鉴于全校读者人数众多而图书馆计算机资源匮乏,图书馆只能保证读者上机学习及信息检索需求,不得运行娱乐软件(游戏、聊天、影视等);读者在运行自带的多媒体资料光盘、随书光盘及其他学习软件前,需经管理人员查杀毒处理确认无毒后,方可运行。违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停借、通报批评处罚。
第三条 读者在上网阅览检索过程中,必须自觉遵守公安部门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得制作、浏览、下载、上传下列的文字、图片及音像:(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3) 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5) 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 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8)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 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违者,将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
第四条 读者检索到的资料需要打印时,可先下载(复制)到软盘或U盘上,然后到管理人员处打印,按标准收费。
第五条 读者应爱护本室所有设施、设备,如有损坏,须承担所有的维修费或照价赔偿。因读者个人的过失,造成重大事故者,将报请学校给予相关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
图书馆馆际互借规则
第一条 凡我校教职工和研究生,因教学科研需要,本馆确无收藏的文献,均可申请到省内其它高校图书馆借阅。
第二条 凡需要申请外借的,可向本馆借领《陕西省高校图书馆通用借书证》直接前往借阅,费用自理。在外馆借阅时,要遵守被借阅馆的有关制度。
第三条 《陕西省高校图书馆通用借书证》借期一周,逾期不还,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关于书刊资料逾期的处理规定》处理。
第四条 借外馆的书刊资料,要更加爱护,如期归还,以重信誉。如损坏丢失或逾期不还者,按被借馆的规定,予以赔偿或罚款。
第五条 凡持《陕西省高校图书馆通用借书证》或介绍信来我馆查阅书刊资料的读者,可直接到有关阅览室查阅。本馆只提供查阅服务,若读者需要带走,本馆可代为复制,收取复制费。
第六条 借出、借入都要作好催还工作和统计工作。
借阅书刊资料逾期处理规定
为了加快书刊资料流通,提高文献利用率,读者借阅书刊资料必须如期归还。逾期又未办理续借手续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按下列规定处理:
第一条 读者所借图书超过规定的借阅天数(还书日期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第二条 按借阅规则允许外借的图书,每逾期一天(按实有天数计算),每册书收滞还金0.10元,每册书滞还金收取最高不超过3元;逾期30天以上(含30天),除收取3元滞还金外,再给予停借处理(按逾期天数总和的2倍计算)。
第三条 按借阅规则不外借的书刊资料,由于特殊需要经批准允许借出的,每逾期一天,收滞还费1.00元。
第四条 凡实行押证借阅复印,并规定当班归还的书刊资料,不得携出馆外。违者,除扣证停借三天外,每班罚款0.50元。
第五条 若发现有弄虚作假,逃避缴费者,视其情节,除给予批评教育,停止借阅或通报批评外,在原缴款基数上增加一倍罚款。
书刊资料污损、丢失、偷窃处理规定
爱护书刊是全校师生员工及所有读者应有的美德,为了保证书刊和馆藏的完整性、系统性,充分发挥其效用,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读者借阅书刊资料时,应当面检查是否有眉批、批注、圈点、污损、涂画、剪损、撕页等现象,如发现以上情况,由管理人员作出记录后,方可借出。
第二条 读者归还书刊资料时,如被发现有眉批、批注、圈点、污损、涂画、剪损等破坏原书情节,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视严重程度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以至处以原书刊资料价格一倍以内的罚款。
第三条 读者借阅的书刊资料,如果丢失,买到原版本者,每册书交纳2.00元的书刊资料加工工本费(含磁条、书标等材料费);买不到原版本者,按以下条款赔偿:
1.馆藏有复本的图书,按原价3倍赔偿。
2.多卷集(包括有连续出版序号的丛书)的某一分册丢失:普通读物,按原分册定价的3倍赔偿;本馆重点藏书,按全套价赔偿。
3.特藏、孤本、工具书,按原书价(不足拾元以拾元计)10倍赔偿。
4.普通现刊读物丢失一册(期),按该册(期)定价的3倍赔偿;本馆重点藏刊,按全年价2倍赔偿。
5.1950年12月底以前的过刊合订本丢失,按原价(期价总合+装订费)10倍赔偿;1951年至1989年底过刊合订本按原价(期价总合+装订费)5倍赔偿;其余按5倍赔偿。
6.资料按原价(估价)5倍赔偿。
第四条 读者赔偿丢失书刊资料时,如已经逾期,先执行逾期的处理规定,再按本规定第三条执行。
第五条 学生集体借出的书刊资料,应有专人(责任人)负责借阅手续并切实加强管理,如有损坏丢失,对责任人按本规定第二、三条处理。
第六条 读者办理赔偿手续后,一月内找到原件或买到同版书刊资料的,可持赔款收据到图书馆办理退款手续,但要执行逾期处理。
第七条 发现有偷窃(含撕页)书刊资料行为的,除了处以原书刊资料定价(不足拾元以拾元计)10倍以上罚款和停借处罚外,还要视其情节和认识态度,建议学校给予通报批评直至纪律处分。
第八条 对于丢失、污损、偷窃行为的赔罚款,当事人应主动按时交纳。经催交后仍拒不交纳的,将通知财务处,从其工资或助学金中扣交,进修生、代培生,从押金中扣除,同时通报批评。
第九条 鼓励同一切偷窃书刊资料的行为作斗争,凡检举揭发偷窃书刊资料行为的读者,本馆为检举揭发人保密,经查证核实后,并给予一定的奖励。